03/10/2014
強美元的邏輯
全球經濟,美國一枝獨秀。無論從增長還是就業角度看,美國經濟的復甦進展遠快過歐日經濟;無論從股市還是從房價看,資金對美元資產的信心遠強過歐日市場。甚至與中國經濟相比,美國在去槓桿上走得較扎實,似乎經濟不確定性更小和金融穩定性更高。
次貸危機至今已有六年,危機的發源地美國居然率先脫困。儘管底層收入階層和低端房市仍面臨不少問題,美國放手讓房地產和勞工市場一跌,跌出了市場均衡價格,跌出了一片復甦的空間。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歐洲和日本,在結構改革上猶猶豫豫,在市場調整上遮遮掩掩,僅僅試圖通過貨幣政策來擺脫結構性困局,歐洲央行的「whatever it takes」和日本的安倍經濟學雖曾帶來一時的金融資產復甦,但是經濟復甦如夢幻泡影,無法持續。
筆者不能不讚嘆美國在匯率政策上出神入化的玩法。危機前美國利用強勢美元,將大量結構性產品賣給世界其他國家。危機爆發後,美元迅速貶值,各國保險公司和銀行在恐慌中以跳樓價拋出美元資產。美元暴貶帶來歐元大幅攀升,觸發歐債危機。同時弱美元令美國出口增強進口減弱,貿易逆差大為改善。數年後美元走強,美國房地產復甦,海外資金重回美國,帶起美元資產升值,吸引更多資金流入美元區。而且,強美元使得能源進口更便宜,延緩了通脹的抬頭,讓聯儲的QE退出做得從容不迫。
美元連升了11周,迎來佈雷頓森林協議破滅以來最長的持續升值期之一,而筆者看來這只是美元走強長週期的開始(當然中間會有反復)。
美元升值的第一個邏輯,是聯儲率先開始加息,而歐洲、中國、日本的央行紛紛需要重回QE,儘管三國央行QE力度與方式不同以往,但是貨幣政策所顯現的不對稱性,勢必推高美元走勢。
其次,歐洲、日本的領先指標顯示兩地經濟均有再陷衰退的風險,中國經濟的內在動力也明顯不足。從全球增長與需求再分配的角度看,允許其他貨幣稍微貶值來刺激出口,遠比聽任危機再燃的成本要低。
再者,頁岩氣革命帶來美國能源供需格局大變,貿易逆差顯著減少。而且能源成本出現了結構性改善,令製造業重回美國,美元進入長期升浪底氣更足。
美國為什麼此時此刻不反對升值?美國是消費大國,出口並非增長主力(危機時期另當別論)。強美元增強消費者的購買力,汽油價格走低尤其對低收入階層有利。海外資金流入刺激美國資產價格,對於消費信心和銀行賬面的幫助更有利於現時的美國經濟。而且強美元抑制進口價格,在聯儲逐步進入退出貨幣寬鬆政策的關鍵期,少一分通脹,少一份政策風險。
美元迅速升值,可能進一步抽走世界其他地方的資金。美國在匯率政策上出神入化的玩法,或許沒有結束。
本文原載於今週刊,為個人觀點,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你點睇】港鐵失倫敦伊利沙伯線專營權,你認為「國際化」遇挫的港鐵應否將重心轉移回本地?►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