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2016
不刺激啦
人民日報刊登出《開局首季問大勢》的訪談後,「權威人士」變成了媒體文章、微信群中出現最頻繁的字眼,大家都在猜誰是那位「權威人士」。信手點評了國務院今年推出的幾乎所有經濟政策,相信這位權威人士夠權威,至於執筆人是誰也就變得不重要了。
訪談一開始,權威人士就將中國經濟的中期走勢設定在L型上,而且不是一兩年就可以過去的長週期底部。換言之,如果不行改革、不作轉型,光靠刺激無法令經濟走出目前的困境。同時,「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裏去」。中國需要的是優化資源配置,培育新動力、形成新結構。
「高槓桿必然帶來高風險,控制不好就會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導致經濟負增長,甚至讓老百姓儲蓄泡湯」。此言對目前通過貨幣擴張政策拉動經濟的政策思維,作出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直接批判,甚至上升到百姓儲蓄泡湯的高度。近幾年中國宏觀政策的一個基本思路就是用活存量,將百姓儲蓄引導到樓市、理財產品、股市、地方債置換上,所以權威人士所針對的不僅是政策措施及度量,更是政策思路,強調避免短期化行為,避免不適度。
權威人士要股市、匯市、樓市回歸各自的功能定位,不當保增長的手段,讓市場來決定資源配置,不作人為干預,這也意味著在可預見的將來股市、樓市不會再有政策市。
權威人士認為,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招數都要用,但在不同階段,側重點和著力度不一樣。當前供給側是主要矛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加強、必須作為主攻方向。投資擴張只能適度,不能過度,決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堅定不移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眼於矯正供需結構錯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全面落實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
筆者認為,這篇訪談基本上否定了前幾個月「流動性驅動、投資主打」的政策刺激思路,將政策重心重新推回到「供給側改革驅動、經濟轉型主打」的結構性改革軌跡上,也不再試圖通過影響市場來尋求短期政策效果。中國經濟未必因此大幅下滑,不過增長進一步加速的空間估計有限了。
此篇訪談理性務實,棄短期利益而著眼於夯實經濟的長期基本面,筆者深感認同。將經濟重新推上可持續發展的軌道,惟有依靠改革和轉型。不過若干月後當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時,政府能否保持政策定力,唯有時間可以給出答案。當改革遭遇既得利益的阻礙時,政府能否披荊斬棘一往直前,唯有時間可以給出答案。當經濟轉型需要將高端服務業向民營資本開放時,政府能否妥善處理國企利益,唯有時間可以給出答案。不過起碼,政策在向正確的方向轉移。
本文為個人意見,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