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2/2015

《The Impulse Society》 衝動社會扭曲生活的啟示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馬靄媛

    馬靄媛

    曾任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項目經理及中文新聞寫作課名譽講師;職業訓練局高級傳媒主任及編輯;《香港經濟日報》及《明報》首席記者,擅長撰寫專題及人物訪問,醉心文字世界,相信知識可豐富心靈、啟迪人生。著有《這個記者夠彆扭》人物訪問集及《愛是不能埋-謝婉雯傳》。 

    世界在讀什麼

    逢周三更新

  今年春節的節目,就是不去尋歡作樂,不上街、不購物。這多少因社會的現況,從Paul Roberts的書《The Impulse Society》(衝動社會)得到啟發,選擇休養生息,反思個人和社會的問題。

書名:The Impulse Society : What’s Wrong With Getting What We Want?

作者:Paul Roberts

出版:Bloomsbury 

 (讀本由商務提供)

 

  作者Paul Roberts在書中描述的社會,就像「亂世」。引用大量我們熟悉的生活事例,如債務飆升、自戀、路霸、政治攻擊廣告等,以生動的筆觸反映人類因個人不斷需索,而對社會造成長遠的遺害。我們整個社會經濟體系,已經成為一個強大的系統,為個人主義服務:自私的企業CEO、短視衝動的政治家,他們往往忽略社會的迫切、長遠的需要,個人主義將為家庭、社會帶來災難性後果。

 

  Paul Roberts是暢銷書《The End of Oil》、《The End of Food》(石油的終結、食物的終結)的作者。作為記者,他的作品在《洛杉磯時報》,《華盛頓郵報》和《新聞周刊》等媒體發表。

 

  本書內容涵蓋經濟學、心理學、歷史學和政治哲學範疇,羅伯斯闡述我們因過度追求「最大收益」,沉溺於最快最有效的手段、方法、個人或企業謀略,而不顧後果。如企業高層為了最大的利潤,而不考慮對社會的影響。政客為了迅速得到選票,而破壞大眾的共同利益。政治淪為可買賣的「產品」,只為滿足黨派需要,而非尋找集體解決問題的途徑。消費者過份放縱,追求個人的享樂,而不選擇以集體行動的手段去改善生活。結果帶來金融動盪、醫療衛生系統失效、環境惡化、政治癱瘓,和社會上日漸深化加劇的不滿情緒。

 

  作者追蹤此問題的根源,通過長時間的研究,揭示它如何滲透社會,還是被逆轉。市場經濟發展,社會變革,令我們失去了社區和社會的意義。他指出:「當人人只顧及時行樂,從糟糕不堪的個人習慣,漸漸形成不能逆轉的政治和經濟生活力量。」他說,情況已敲響了警鐘,大眾是時候去反省,並付諸行動。

 

  此書雖以美國的社會弊病為例,但反映出普遍發達國家的問題,我們雖活在自我塑造的自由社會,事實上一切背道而馳,受無節制的資本主義文明,失控的個人主義操控。書中第一部份是「以我為先的社會」(I Society),闡述人類「愈多愈好」的貪念;腐敗的權力;第二部分:鏡子中的裂痕,如由衝動社會衍生的問題,如孤獨,濫用財富,疾病等。第三部份:We Society(我們的社會),作者進一步提供創造個人和社會的「空間」的智慧,提出宏觀的藍圖,希望讀者對個人生活有所節制,為社會和國家建構更美好的未來。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名廚食譜
Fall in Fall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