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1/2015

《判決》生死裁決的兩難局面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馬靄媛

    馬靄媛

    曾任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項目經理及中文新聞寫作課名譽講師;職業訓練局高級傳媒主任及編輯;《香港經濟日報》及《明報》首席記者,擅長撰寫專題及人物訪問,醉心文字世界,相信知識可豐富心靈、啟迪人生。著有《這個記者夠彆扭》人物訪問集及《愛是不能埋-謝婉雯傳》。 

    世界在讀什麼

    逢周三更新

 

書名:判決(The Children Act)

作者:  Ian McEwan (伊恩.麥克尤恩)

出版:麥田 (中文版)/Anchor (英文版)

 

  人生,總是處於矛盾和兩難中。麥克尤恩的《判決》有別於卡夫卡的同名荒誕小說,但同樣揭示人性的衝突和道德兩難的議題。

 

  結婚三十五載的女法官,一向處事冷靜,卻面對人生的交义點。丈夫向她坦白有婚外情但不打算離婚;而她剛好要處理一宗辣手的案子,為一名垂危的少年應否違背家族信仰接受輸血而作出裁決。

 

  作者Ian McEwan(麥克尤恩)是近代知名作家,擅長撰寫富爭議的主題。《贖罪》,《陌生人的慰藉》等作品,其中《贖罪》獲金球獎劇情片最佳影片獎。

 

  被改編成電影,他以一個女法官為少年的生死作出判決,是此故事的主軸,輔以女主角內心深處的傷痛──因丈夫出軌,她必需也要為一段婚姻作出「判決」。女法官一向處理家事法庭各種不可思議的紛爭——有穆斯林父親要把五歲女兒帶往摩洛哥定居,而遭英國人妻子興訟;一對猶太夫婦因傳統習俗認知不同,對下一代的教育出現爭拗而對簿公堂。

 

  當女主角面對少年亞當的生死裁決:他急需要輸血續命,但他家庭信奉的「耶和華見證人」的教義,卻認為輸血褻瀆了神聖的信仰,而少年和他的父母也認為少年應為信仰犧牲性命。最後,女法官以「子女的需求優於雙親的需求」為依據,裁判還有三個月滿十八歲,聰明而又熱愛生命的少年,需接受輸血保命。

 

  少年活過來,以為是人生新一頁,可是女法官的婚姻問題仍處於膠著狀態。小說反高潮的地方,是既顯示法律賦予人的保障和可能,同時也點出人的命運往往不由自主,充滿吊詭。所謂「正義的判決」,在法庭以外,可能是另一個結局。

 

  由女角和少年接觸的一刻開始,兩人的關係已繫於微妙的交流中。少年視女法官為拯救星,引領他打開封閉家庭和信仰以外的自由世界;而少年的重生也燃起了女主角人到中年幽微處的欲望。

 

  此小說行文流暢俐落,有多宗重要司法案例作佐證,還有結婚多年的夫婦間,若即若離的細微生活小節,叫人反思法與情兩軸間的出路,個人和家庭,信仰間的矛盾與掙扎,生命的價值。

 

  女法官最後以少年的最大利益作為裁判的依據。為生存而奮鬥原是人的「天職」,但既悲且喜的結局,預示了人決定個人命運的可貴,儘管那不一定是大團圓。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港鐵失倫敦伊利沙伯線專營權,你認為「國際化」遇挫的港鐵應否將重心轉移回本地?► 立即投票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Fall in Fall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