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7/2016

從美德看消費者主義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Ivan Lau

    Ivan Lau

    劉君孟(Ivan Lau),本地資深傳媒人兼形象造型師。被喻為本地新派人氣時裝專欄作家,文筆一針見血,愛以時裝業界之二三事來諷刺時弊。文章散見Yahoo、Roadshow、《Cosmopolitan》、《經濟日報》、《嘉人Marie Claire》和《ELLE》等等。

    More Than Fashion

    逢周一更新

  從事名牌時裝零售的A慨嘆說:「沒人買衫,生意難做。」而支持環保的B說:「可以減少廢物和污染,係好事呀!」面露不悅的A則說:「所有人都好似你咁,我哋遲早執笠。」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今日,在資本及消費主義當道下,叫人不消費,即是打爛別人飯碗,尤如殺人父母,更甚是連鎖效應引發失業,甚至出現經濟萎縮;但鼓吹消費,人類亦要為自己製造出來的大量廢物和污染負上沉重代價。手掌是肉,手背又係肉。

 

  西太后Vivienne Westwood,是唯一一位知名時裝設計師,夠膽跟整個時裝行業對著幹。三年前,她為宣揚環保而發表了〝buy less〞消費理念,呼籲消費者買quality,而不是買quantity,更建議消費者半年內不好買新衫。她這番言論,跟消費主義背道而馳,同業們當然覺得她在倒米,但亦有很多人大表支持,更將茅頭直指現今雄霸成衣市場的fast fashion,批評他們大量生產的劣質廉價成衣,在鼓吹消費者無止境買衣服,對環境造成污染。說句公道話,如果fast fashion有罪,所有從事零售買賣的商品都要被判刑,但其實最應該被判罪的,不是任何商業品牌,而是消費者本身。

看,名牌高跟鞋的鞋踭都會斷,間接製造垃圾的,又何止fast fashion。

  筆者身邊朋友因從事時裝行業工作,所以都有穿名牌習慣。朋友A,毛衣起了少許毛球,衣領有少許發黃,或那件signature設計已過了季,便不會再穿;朋友B,只要看到心動的服飾,都會買下來,但很少穿着,甚至不曾穿過,衣櫃堆滿還未剪價錢牌的衣服。當一件名牌茄士咩冷衫都會起毛球,名牌高跟鞋都會斷鞋踭,其實名牌和fast fashion之間已經不存在質量差異,然而名牌產品質量每況愈下,很多時裝人都心裡有數。所以,品質好與否,名牌與否,一樣會衍生出浪費資源情況。當我們上一代父母,或祖父母,可以將一件衣服穿20年,甚至不斷縫補循環再穿,這傳統美德,跟我們現代人對衣物的態度相比,令人無地置容。奈何現代社會物質豐盛,大家生活富裕,一些所謂對生活品味的要求,品質的過份執著,還有所謂的面子問題,早已將「美德」兩字忘記得一乾二淨。

父母或祖父母那一代,可以將一件衣服穿20年或以上,甚至不斷縫補循環再穿,這美德,你可以嗎?

  實不相瞞,我是有縫補衣物習慣,跟我最要好朋友都知道。一件衣服,可以的話,我都會把它穿到不能再穿,變黃了或染了色的T-恤,都會當睡衣穿,起了毛球的針織衫,拿剪線刀將它剪掉就可以。早前去了一個月背包遊回來,朋友問我有沒有拿衣櫃不穿的衣服去,可順便丟棄,我說沒有,更一件不漏帶回家。但我知道,那些汗衣在友人眼中根本不可能再穿,正如我手上的iPhone 4S,朋友們都覺得不可思議。很多東西,何謂垃圾,何謂有用得著價值,這點值得反思。衣服鞋襪,有需要,我依然會買,消費,仍是必然,但如何將消費變得有意義,便要看個人造化。所以,不要問社會製造了多少垃圾,先問自己製造了多少垃圾。

在時裝界受人尊敬的Suzy Menkes,曾表示自1964年之後,從未丟棄過一件衣服,不是因為住萬呎豪宅,而是因為她珍惜每一件衣服。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Fall in Fall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