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2021

被過度消費的藝術,還是藝術?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Ivan Lau

    Ivan Lau

    劉君孟(Ivan Lau),本地資深傳媒人兼形象造型師。被喻為本地新派人氣時裝專欄作家,文筆一針見血,愛以時裝業界之二三事來諷刺時弊。文章散見Yahoo、Roadshow、《Cosmopolitan》、《經濟日報》、《嘉人Marie Claire》和《ELLE》等等。

    More Than Fashion

    逢周一更新

 

 

  做藝術的人,再有性格,心底都希望其作品可以得到別人認同。而成名更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終極目標,可以像梵谷、高更和畢卡索等大師名流千古,誰會抗拒,唯一不同是現今應該沒有人想在死後才成名吧。不過現實是,你想死後才成名都難,因為在這個步伐急速即食年代,所有成名都是一夜之間發生。色盲藝術家Daniel Arsham便是其中之一,雖然早在十年前他已經薄有名氣,但都並不足以媲美兩年前被Dior邀請合作後所帶來的豐厚名利。那天之後,全世界都認識他,名人、品牌紛紛送錢上門邀請他合作,早前就連內地四大影音平台之一的愛奇藝,都邀請他為綜藝節目《潮流合夥人2》衍生出來的品牌Fourtry,設計五款以國粹麻雀為題材的聯名限量產品。

 

 

  本來我都頗欣賞Daniel Arsham的某些創作,但看完那五款限量產品,尤其是那副售價¥3888而又毫無特色的麻雀,我第一個反應是「Daniel Arsham,你很等錢開飯嗎?」,亦想起當年已經成名的梁朝偉濫拍電影,連張曼玉都看不過眼。這刻我便相信應該要重新審視Daniel Arsham,以至時下被潮流界追捧而身價不斷上漲的當代藝術家。我承認從來只對油畫藝術有偏好,Jackson Pollock、Georgia O’Keeffe、Francis Bacon和Mark Rothko都是我最欣賞的藝術家之一。Kaws、Jeff Koons或村上隆的作品我是不懂得欣賞,但亦不至於會抗拒到不能接受,因為藝術本身就是多元化,尤其在這個被消費文化操縱的年代,藝術已經不再單一只可以觀賞,而是可以隨時隨地被大眾消費。村上隆被Louis Vuitton消費完後一登龍門身價百倍,Daniel Arsham亦因為被Dior消費之後而水漲船高,繼而衍生各類型的商業合作和周邊產品。我明白做人不能食古不化,藝術被商品化是大勢所趨,要成名,踏足商業世界是在所難免,但商業化藝術家都是藝術家,請拿出點專業吧。

 

藝術界一直對Andy Warhol的評價譭譽參半,但消費社會卻非常受落。而他正是將藝術商品化的始祖,也是Daniel Arsham欣賞的藝術家之一。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Fall in Fall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