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8/2016
一場「隨心」又「隨責」之旅
闊別本欄一段時間,事緣剛剛完成一個籌備了四個星期、歷時兩周半的「深度德國之旅」;抵港後固然疲憊不堪,但總算放下了一個對子女的責任,同時亦深明現代父母之苦。
筆者兩個半星期的行程,在旅遊業界一般要12個星期才能完成。
要扛起這個苦差,源於筆者的長女將在秋天到外國升讀大學,將在異地做少數學生(minority student)。筆者不其然問,作為家長還有甚麼責任未了--想來至少有兩件待辦之事:第一件不難做到的,是帶女兒回鄉。因為當中國人身在異鄉,見面時多數會問的,都是「你的家鄉在哪裏?」。但筆者作為廣東三水人氏,連自己都未曾到過,實有必要帶她一起回鄉認祖歸宗。
第二件則比較困難:女兒將在英國「脫歐」盛衰關鍵之秋赴英升學,她有一生難得的機會見證這個集體決定帶來的結構性惡果,從而思考文明社會個中複雜的過程,相信以後對自己的成長及世事的看法,都不會留於口號派及凡事簡單化的幼稚(naive)思維。
況且孩子將在此歷史轉捩點到歐洲留學,很應了解未來主宰歐盟這個全球最大經濟體的國家,而這個很可能是德國。再者,德國是「一帶一路」西端「守尾門」最重要的國家,本身又是世界第四大經濟大國。筆者雖然20年前不時因商務理由要到德國,但除了到法蘭克褔與投資者見面,德國其他多個城市,我實在不甚了解,也是時候惡補一下。
當筆者問起百多個同屆的中學同學,卻發現沒有幾個認識德國。環顧市面上的旅遊服務,大都是一鱗半爪地遊覽德國某個部分。沒有前人指路,筆者只好落手落腳,讀書上網,自己籌劃這趟16天半的德國旅程。
這個過程相當艱鉅:覆蓋29個城市,在德國駕駛超過4,000公里,等於來回香港與北京的距離。所以在計劃旅程時,為了得到即時回應(例如某酒店的泊車設施),往往要等到歐洲上班時間,即香港的凌晨三、四點才能完成聯絡查詢。
這場行程緊密的旅途,讓筆者和家人,由德國南部最高的雪山,到北部的海岸;由歷史最悠久的2,000年古都,到最新穎先進的城市,通通都見識得到。行程要做到環環緊扣確實不易,但正因如此,筆者相信若能由零開始,把旅程做到圓滿,讓家人開心、滿載而歸,正是作為人父對孩子的重要「身教」。
筆者希望孩子明白,若你相信出發點正確(the cause is right),真的想把事情做好,一定要投放大量時間,把每個細節都想通想透(work out every detail);還需隨機應變,當機立斷做決定。例如,若某天塞車遲到,到不了一個城市,要在當天刪減兩個景點,應該放棄哪些?這些問題,往往可以利用客觀事實和數字解答。
我想港人教孩子成功的地方,不是照單全收西方「隨心」(follow your heart)那一套,因為過於「隨心」可以導致沉溺一己之見以至走上歪路。港人關愛心極強,這表示激勵我們向好向善的還有「隨責」(follow your responsibility)之心。往往「隨心」及「隨責」會互相抗衡,如果筆者隨自己意願選擇旅行地方,我一定會捨難取易,不會走出亞洲時區,最好能參加旅行團,不用傷腦筋以用「即食麵」式享受旅程。不過,我想信大部分香港家長為了孩子有所得着,會選擇勞心勞力的「隨責」之旅。我亦相信,香港有很多父母和我一樣,窮一生之力做好一個孩子、學生、員工、市民、丈夫、父親的責任,已此生無憾。
當然,人生中總會遇到很多令人想「隨心」而行的時刻。然而,大部分人不明白的是,只「隨心」而行往往難有亮麗成績。人性就是如此,「隨心」而行很容易變成「一時一樣」,一旦遇上困難,便很容易轉軚放棄。相反,「隨責」的態度才會讓人堅持下去,成為把下一代和社會變好的動力。舉個例,「隨心」而行參與義務工作,可以隨時因為起床時間太早、太佔時間便放棄;相反,當父母這份「義工」則無論如何都不能推卸。
這16日半的旅程,我們對每一個地方都做足功課、深入研究--甚至用Google Map預先看過實景圖片、酒店及景點的泊車位置等等。筆者還把行程表與一位德國朋友分享,他的第一個反應是,「你們香港人真的想把德國徹底看透!」因為根據他的說法,筆者這兩個半星期的行程,在旅遊業界一般要12個星期才能完成。當然,這充分反映了典型的香港人高效精神:能夠一天做完的事,絕不會分開三天完成,而會給自己一個挑戰。
準備如此充足,理論上在途上見到的事,不會與腦海中的預期有太大分別。但結果,整個旅程每一天的所見所聞,都屬「超額完成」;甚至令筆者覺得,這16天半內對德國的文化、藝術、歷史等內涵的認識和了解,比我一直都相當熟悉的英國還要深厚數以倍計。最重要的,當然是孩子們為途中的見識,覺得萬分詫異和驚喜,獲益匪淺,讓他們實踐「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也知道「每事問」的重要,不能放過每一個求知的機會。
其實,出國讀書正好是一個給自己照鏡(validation)的機會,當由「主場」變成「作客」,成為少數,甚麼事情都要客觀處理。正如筆者向來認為,不出外出多多見識,不會真正明白香港的種種可貴及需要改善之處。久而久之,港人思維變得狹窄,排外情緒叢生,政客也有栽種仇恨的土壤。這個現象,今年在英、美、港也可見之。
筆者認為,作為香港父母,必定要教懂孩子的一個態度,借用梁特首的說法,正是「態度決定未來」--切忌學習如今政壇上見證到的種種自以為是、自我膨脹、自圓其說。議政責任不做好,反而屢次在利民事項拉布之後,還高聲喊着是為民請命。筆者還想孩子明白,如果他們真的很渴望做好一件事,一定要付出大量心血和時間,要「第一個起床,最後一個休息」(be the first to rise and the last to rest)。讀書如是、計劃旅行如是、做父母如是、做一個社會的公民也如是。不要只聚焦於應得的權利與享受(entitlement),反而多想想自己的責任。今次旅程雖疲累,但能讓家人、特別是將出國的子女上了極寶貴的「身教課」,絕對值得。
轉載自: 晴報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