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3/2025
經高度政治考量下的醫療收費改革
今次的醫療收費改革是一次結構性改革,無論加幅、收費模式及資助的原則都有根本性變化,而且公佈的過程經過公關人員精心部署及包裝,令公眾更容易接受,或者說達到避免市民反感的目標。事實上,今次加幅雖然頗大,但收費對比私營醫療仍屬便宜,而且會為低收入者大幅降低減免費用的門檻,以公共資源管理角度來看,尚算公平合理,若能促使有能力的市民分流到私營醫療體系中,則達到減輕公營醫療壓力的總目標。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盧寵茂雖然是醫生出身,卻具備政治人物素質及手段,對推動公共政策有精心規劃,竟然比一眾政務官出身的高官還要強。
今次醫療加費確實經心部署。第一,將醫療加費與財政預算案分割處理,避免一旦惹起爭議,會拖累原本已經極為弱勢的預算案。傳媒原本收到的訊息是檢討報告會在預算案公佈前、甚至同步公佈,但預算案公佈前夕突然表示報告尚未完成,需要延後發表,相信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發生甚麼事,醫療大幅加費勢必令預算案有更多被惡評的理由,對醫療加費一事亦無好處,最好仍是分開處理。
第二,公佈前先將公眾焦點集中討論急症室加費,減低對其他項目引發的爭議性,讓政府有充足時間去「解畫」。筆者原本沒有仔細研究公營醫療收費檢討的討論方向,基本都是看新聞了解事件,起初真的以為檢討只是集中改變急症室收費不合理的架構,誰知公佈檢討報告後才發現,是檢討整個公營醫療收費,影響既深且遠。今次的做法避免堆積不必要的民間負面情緒,以便政府可以慢慢深入解釋,市民逐步消化。
筆者認為今次醫療加費公佈的過程經過精心部署。(Shutterstock)
第三,公佈最新收費時,盡量只用簡單、單一價格的方式講解收費,避免用總收費計算,以免嚇怕市民。老實說,以小市民角度來看,實在有被「搵笨」的感覺,因為收費制度將會改成分級制,同時各個項目亦會開計算收費,例如專科藥費由每種收15元改為收20元,同時專科門診收費由80元加至250元,但舊制不限醫生開藥時間,但新制開藥只限一個月,例如一般大約4個月覆診一次,每種藥費就由15元加至80元,如果每次覆診要開4種藥,藥費總開支就由60元加至320元,連同門診收費250元,即專科覆診(計4個月一次、每次開4種藥)總開支由舊制的140元,上升至新制的570元,上升超過4倍,令人感到憂慮。當然對比私人醫療數以千計的收費,仍相當便宜,同時亦希望政府可以盡量擴闊減免收費的門檻,減低對基層的影響。
最後,新收費模式將刺激超自願醫保的需求,今日編幅所限未能詳談,筆者認為政府應該同步優化醫保計劃,落實推動公私營分流,協助中產人士更好地處理自身的醫療問題。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立法會年底換屆,民主思路湯家驊指,市民不滿意本屆議員只懂追捧中央言論、不熟悉所審議法例等,你是否認同?►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