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枕戈待旦」,準備再度「短兵相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今起訪華3天,可謂來者不善,重點就中俄關係與俄烏戰爭指摘中國,似乎是施壓大於合作。中方事前亦針鋒相對,就台海、經貿科技等議題批評美方,並表明將向美方提出要求。
強硬外表是中美政治剛需,雙方結構性矛盾也確實難以緩解。但是,中美高層頻密互動,看來亦非為溝通而溝通,實質有一定程度共同利益需要維護。
烏戰場落下風 美歸因華助俄
布林肯會是繼財長耶倫後,今年第2位美國內閣官員訪華。相比耶倫抱怨中國「產能過剩」,也不忘品嘗一番中國菜,布林肯此行顯然惡形惡相得多,並為施壓做了大量準備工作。
烏克蘭戰場處境愈發不利,美國聯同盟友將矛頭指向中國。七國集團(G7)上周意大利會議,批評中國向俄羅斯出口機床、半導體等軍民兩用物資,助俄重整軍力「威脅歐洲安全」。布林肯會上稱中國不能既希望同歐洲友好,又推動冷戰後對歐最大威脅。華府據報更在起草針對援俄中資銀行措施。
除了俄烏,中東問題料也是布林肯施壓重點。美方期望中方對伊朗施加影響力,管制伊朗及其代理人對以色列的行動。美國眾議院日前則通過法案,試圖以制裁威脅,禁止中國購買伊朗石油。
當然還少不了台海這「例牌菜」。美國眾院通過950億美元外援撥款,對象就包括烏克蘭、以色列,以及台灣在內印太地區,實質針對的正是美國議員和傳媒近日熱炒的「中俄伊軸心」。
美國不顧內部孤立主義升溫、不少議員反對對外軍援,堅持向烏克蘭與中東戰場大灑金錢,可是美方卻借中國與俄羅斯及伊朗的正常貿易,塑造國際輿論指控中國。對此,中方對美不滿情緒似乎也有所升溫。
中國外交部在布林肯來華前夕亮牌,表明不能讓分歧主導中美關係,美方尤其不能觸碰中方在台灣、民主人權、道路制度、發展權利等問題上的紅線;中方將重點就台灣、經貿科技、南海等問題闡明嚴正立場、提出明確要求。
駐美大使謝鋒日前亦抨擊美方,強調中國不怕公平競爭,但美國根據國內法制裁中企、脅迫他國禁止對華出口光刻機等行徑,不是競爭而是霸淩;美方一邊打壓、圍堵、遏制中國,一邊又聲稱要避免衝突,更是自欺欺人。
台島換屆前夕 中美協作維穩
不過,中美話不投機亦非沒有共同利益。中美高層近期互動頻繁,反映雙方確有接觸需求。
中美防長上周舉行了近18個月來首次對話。中國本周於青島承辦西太平洋海軍論壇年會,美方也派出太平洋艦隊司令出席。
布林肯此行是在台灣領導人下月換屆之前,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助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上周訪京,與國台辦副主任仇開明會面之後,說明中美都希望妥善處理台海分歧,避免意外,這符合雙方利益。
事實上,中方就布林肯是次訪華提出5大目標(樹立正確認知、加強對話、有效管控分歧、推進互利合作、共同承擔大國責任),與美方3大目標(就關鍵議題取得進展、明確且直接傳達對區域及全球議題的關切、負責任地管理競爭)亦有重疊之處。
中美要高調公開合作很難,但相信暗地裏仍有一定操作空間。就如外交部形容,中美兩個大國,不能不來往、不打交道,更不能衝突對抗。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